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硬笔书法加盟排名前十品牌,行书书法作品有哪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排行
1、所谓十大行书,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传世十大行书名帖,它们分别是:
2、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序》,这幅帖可谓是行书千百年来的巅峰,在构图、笔法、结构方面都很完美,一直受书家崇拜,在书法界的地位无所能及。
3、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祭侄文稿》,创作在安史之乱时,它可以说是颜真卿随意创作的,内含了他真挚的感情、对国家的忠贞、应对乱世的勇气。这部名帖不仅是一部作品,也是颜真卿人格的存在。
4、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黄州寒食帖》,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通篇书法也体现了这种心情,整帖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点画线条的变化多样,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5、天下第四行书是东晋王珣《伯远帖》,是王珣怀着痛切心情与人倾诉,它的书写保持了书法家的自然、随意状态,常被后世看作通向永远动人心脾的“神韵萧散”晋代书风道路上,不可多得之作。其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书法虽为行书,却有隶书遗意,结体在扁长之间。
6、天下第五行书是五代杨凝式《韭花帖》,此帖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结体妍丽,并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是帖中之精品,有“五代兰亭”、“最接近兰亭的名帖”美誉。
7、天下第六行书是柳公权《蒙诏帖》,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酐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弘,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是中国书法行书上的里程碑作品之一。
8、天下第七行书是唐欧阳询《张翰帖》,此帖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是欧阳询最具代表性的行书作品,是他存世四件墨迹之一。
9、天下第八行书是北宋米芾《蜀素帖》,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用笔纵横挥洒,方圆兼备,刚柔相济,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最能体现米芾“刷字”的意味,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是米芾的代表作品,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10、天下第九行书是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此帖笔力沉稳,其字潇洒绝逸,笔画遒劲,纵横挥洒,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极具黄庭坚个性。
11、天下第十行书是北宋李建中《土母帖》,此帖书法瘦不露骨,肥不剩肉,笔笔遒劲,字字潇洒,清秀飘逸,妙趣天成,真可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富有艺术情趣,集中地表现了李建中书法艺术的造诣和风格。
二、毛笔行书书法字帖大全_字帖作品欣赏
1、近年来,行书以其自然美观,轻松实用而饱含艺术气息的特点博得了广大青少年学员的青睐。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中学都已开设了书法课程,而行书自然而然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由我分享给大家的毛笔行书书法字帖大全,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楷书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一下再写戈勾;也可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体态变化多:由于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因此其活动范围广,一个字会有好多种写法,变化多。如“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工整有致,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书写时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所以用以草稿、信函、随笔等,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是古今人士学习书法,特别重视此种字体,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字体。因此,项穆《书法雅言》概括说:“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行书中最着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虽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书的代表,其用笔灵动秀活,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而单字基本独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爱,在遗诏中将原本跟他随葬,现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3、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层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草”。但“行草”与“草行”难以细分,习惯上经常混用。宋代苏东坡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行书之“行”就作行走解。行书其实没有严格规范,可工整,也可放轶。明代项目《书法雅言》这样表述:“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清代刘熙载也有所修正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其中《得示帖》可谓行草之典型,其中常有草字结法,且字与字之间每有连绵牵带,风格奔放。
三、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又称行押书,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偏重于楷书书写的称行楷,偏重于草书书写的谓行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行书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的字符构形既可以接近楷书,也可以接近草书,在涉及字符构形的笔形、构件、组合模式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允许有相当程度的变化自由,不像楷书那样的稳定。因此它的字符构形明显表现出一种“每无定则”的特点,同一个字符往往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形,也就是异写现象普遍。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下行书字符构形的具体情形。
一、与楷书大同小异,这是与楷书几乎完全相同的构形,构件及其组合模式都没有差异,所用笔形也基本一样(或稍有变化),不同之处主要是点画形态灵活多变,不像楷书那样规范、矜持,这是由于在书写时行笔的速度和节奏比楷书快,多顺锋人笔,收结时稍作停顿或不作停顿便马上过渡到下一个点画,从而使前后两个点画之间,每有露锋相引带,或有牵丝相连结的结果。试看王羲之《兰亭序》的“天”、“领”、“其”、“诸”等字,这样的特点就很明显。这些字行笔流利,点画自然,彼此间的呼应顾盼关系明显,因而大大增强了体势的生机与活力,能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畅快的感觉。
二、省简点画或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楷书字符的构形是不能省简点画的,可是行书却不那么严格。为着书写的便捷或是结体取势的需要,古人笔下的行书字符经常出现省简点画以至构件的现象。例如这些字:“业”字(繁体)下部省简了一横,“鬼”字省简了头上的一撇,“虽”字(繁体)左边的“虽”、右边的“隹”以及“添”字右旁的“忝”都省简了一点,“黎”字和“雨”字则各自省简了两点,“惠”字省简了,“庆”字(繁体)省简了“心”。在行书中,一些字符不仅在独用时可以省简点画,而且当它们作为部首或偏旁参构别的合体字的时候,也同样可以省简。例如“雨”字独用时可以省简两点,所有从“雨”的字也都可以同样省简;“鬼”字独用时可以省简头上一撇,所有从鬼或从鬼得声的字也都可以同样省简。
三、构件省变,所谓构件是合体字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画组合而成的局部单位。比如“和”字就包含有“禾”与“口”两个局部单位,就可以说“和”是由“禾”与“口”这两个构件组构而成的合体字。能独立成字的构件叫成字构件。不能独立成字的叫非成字构件。构件省变指的是行、草书为了追求书写的便捷,对正体字符(隶书和楷书)的构件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既简省其点画数量又改变其结构形态的作法。行书对构件“艹”、“门”、“糹”、“走”、“爿”、“雨”、“足”、“各”等最为常见的省变形式。大量运用构件省变是行、草书字符构形最突出的特点。
行书的构件省变有两种情况需要说明:
1、同一构件往往有不同的省变形体。行书在省变构件时,对同一个构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省变,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省变,因而往往会出现同一构件具有不同的省变形体的现象。例如“识”、“醉”、“得”三个字中的“言”、“卒”、“”、三个构件,通常都分别具有三个不同的省变形体。从这些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合体字符,只要其中一个构件有了不同的省变形体,那么这个字符也就有了不同的写法,同时也就构成了不同的体势。因此,同一构件允许有不同的省变形体,从习用文字上说,是造成同一字符有多种异写的主要原因;从书法艺术上看,则是追求体势变化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试看“醉”字和三个“得”字的不同体势,就主要是利用了右旁构件的不同省变而获得的。
2、少数不同构件省变后的形体混同。在行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些原本不同的构件经过省变之后形体不仅趋于相同,并且还可以在一部分字符中混用无别。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省变构件的混同。例如“彳”、“氵”,原本是两个完全不同形的构件,它们在楷书中是绝对不能混用的,可是在行书中经过构件省变之后,这两个个不同构件却有了一个完全相同的省变形体,并且还可以在“德”、“须”、“法”等字符中混用而不需加以任何的区别。同样“米”、“半”、“采”作为构件在字符的左旁也都可以省,.而混用无别,“衣”、和“示”在左旁有时也都省,等等。这种少数不同构件省变之后形体趋于相同而混用的现象,主要出现在部首或偏旁之中。有的几乎可以通行于由它们所参构、所处方位也相同的所有常用字符。比如从“衣”的初、被、裤、裱、衫、袖、裕、裙、褥等字,其“衣”在左侧,与从“示”相同。
四、沿用篆书或隶书异体的构形,在浏览和临习历代行书法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字符的构形跟通常的楷书对应不上,却与篆书或隶书的某一异体相符合。例“才”和“眉”是沿用篆书的构形,“乘”、“发”、“虚”、“焉”、“般”则是沿用了这些字在隶书中的一种异体的构形。这实际上是一种运用行书的点画用笔来写篆隶构形的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假设只熟悉通行的楷书而不了解汉字今文字的发展历史就难于理解,对于类似上述这样一些行书字符也就不容易辨识。
行书沿用篆隶构形现象的产生,除了字符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原因之外,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后世的一些书家,为了追求其某种艺术情趣或风格而故意用行书的笔法来写篆隶的构形。例如“眉”字的写法,即属此类。自称六分半书的郑板桥,在其书法创作中就很喜欢这样做。
四、行书书法作品有哪些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伯远帖王珣书写的一封信《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纵25.1cm,横17.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称“三希”。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5.5cm,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关于硬笔书法加盟排名前十品牌,行书书法作品有哪些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