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义恒见识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曾国藩家书有必要读吗(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

曾国藩家书有必要读吗(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

大家好,曾国藩家书有必要读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曾国藩家书有必要读吗和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曾文正公家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 如何理解《曾文正公家书》
  3. 曾文正公家书的简介
  4. 曾文正公家书(上)
  5. 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

一、《曾文正公家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曾文正公家书》((清)曾国藩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提取码:yk0g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曾文正公家书》则为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是公认最权威、最经典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曾文正公家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而在家书整理的基础上,原编者按照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为线索进行编辑,在家书不足以展现其人生全貌的地方,还选用了他写给朋友、同僚等的信补充,使这本书能够通过曾国藩自己的文字完整地呈现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曾国藩的人生自述来读。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最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最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二、如何理解《曾文正公家书》

1、首先八条目里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诫子书说

2、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首先举个例子说吧,我是做装修的。我必须明白材料的质量以及工人的施工水平,以及是不是愿意为这件事努力。以及是不是会工作强度,工资水平,和彼此的信任度二产生不满和怀疑。还要知道别人家的装修是不是更受到大家的欢迎。然后还要明白装修这项行当的风格是不是合乎这个时代以及大众及个人的需求。然后就是不能去刻意的减少材料质量啊,工人工资啊。以及盲目追求高利润使用不环保的材料或者不去跟别的相关领域的人交流等等。大概这样做事事也是合乎“大学”里的三钢八条,以及淡泊宁静吧。

三、曾文正公家书的简介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本书则为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879年)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是公认最权威、最经典的曾国藩家书版本。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而在家书整理的基础上,原编者按照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为线索进行编辑,在家书不足以展现其人生全貌的地方,还选用了他写给朋友、同僚等的信补充,使这本书能够通过曾国藩自己的文字完整地呈现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曾国藩的人生自述来读。

四、曾文正公家书(上)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中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摒弃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求,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求业之不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

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证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 ,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向,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大学》之纲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格物,致知之事;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予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

四弟天分平常,断不可一日无师,讲书改诗文,断不可一课耽搁。

六弟实不羁之才,乡间孤陋寡闻,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志向。

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我有三事奉劝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种遗规》。

太史公所谓"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者,温甫颇有此象,举业工夫大为抛荒,间或思一振奋,而兴致不能鼓舞。

然兄弟之间,一言欺诈,终不可久;尽行揭破,虽目前嫌其太直,而日久终能想谅。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将来若做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官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我仕官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季弟书中言,每思留心于言行之差错,以时时儆惕。吾观此语,欣慰之至。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

吾尝见友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枟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枟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值一哂也。

季弟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耳。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损架子而不为也。

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予德薄能鲜,而享天下之大名,虽由高、曾、祖、父累世积德所致,而自问总觉不称,故不敢稍涉骄奢。家中自父亲、叔父奉养宜隆外,凡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诸女侄女辈,概愿俭于自奉,不可依势傲骄人。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吾常常以此儆惧,故不能不详告贤弟,尤望贤弟时时教戒吾子吾侄也。

倘赖圣主如天之福,歼灭此贼,吾实不愿久居官场,自取烦恼。四弟自去冬以来,亦屡遭求全之毁,蜚来之谤,几于身无完肤。想宦途风味,亦深知之而深畏之矣。

纪泽儿记性极平常,不必力求背诵,但宜常看生书,讲解数遍,自然有益。

纪泽儿读书记性平常,读书不必求熟,且将《左传》、《礼记》于今秋点毕,以后听儿之自读自思。成败懒惰,儿当自省而图自立焉。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

植弟前言身体不健,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吾兄弟年富力强,尤宜时时内省,处处反躬自责,勤俭忠厚,以承先而启后,互相勉励可也。

兵凶战危,一经带勇,则畏缩趋避之念决不可寸。

吾年来饱阅世态,实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

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皆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书》称"世禄之家,鲜克有礼",《传》称"骄奢淫佚,宠禄过也"。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里。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而摧沮。

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奈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绪。

仕宦之家,凡办喜事,财物不可太丰,礼仪不可太简。

吾近有两事效法祖父,一曰早起,二曰勤洗脚,似于身体大有裨益。

予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余此次外出两年,于往年未了之事,概行清妥,寸心无甚愧悔,可东可西,可生可死,襟怀甚觉坦然,吾弟尽可放心。前述祖父之德,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教弟,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法,是厚望也。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吾仅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回首生年五十,除学问未成尚有遗憾外,余差不可免于大戾。贤弟教训后辈子弟,总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以药佚骄之积习,余无他嘱。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家中万事,余俱放心,惟子侄教一勤字、一谦字。谦者,骄之反也;勤者,佚之反也。"骄、奢、淫、佚"四字,惟首尾二字尤宜切戒。至诸弟中外家居之法,则以"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字为本,千万勿忘。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弟若能谨守星冈公之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医药,不信地仙人),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子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凡畏人不敢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亮其力量所能为。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五、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

1、《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虽然都是曾国藩的书信集,但它们并不完全一样。

2、《曾文正公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其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3、而《曾国藩家书》是后世人根据《曾文正公家书》收集及整理了曾国藩家书之精华部分,按年代顺序并合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基本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

4、因此,《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虽然类似,但并不完全一样。

OK,关于曾国藩家书有必要读吗和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7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理解!
文章名称:曾国藩家书有必要读吗(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
文章链接:/jianshi/502.html

凯义恒见识

曾国藩家书有必要读吗(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样吗)